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一斛珠·洛城春晚
苏轼〔宋代〕
洛城春晚。垂杨乱掩红楼半。小池轻浪纹如篆。烛下花前,曾醉离歌宴。
自惜风流云雨散。关山有限情无限。待君重见寻芳伴。为说相思,目断西楼燕。
写作背景:
这首词约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(1056年)闰三月,当时苏轼21岁,正与其父苏洵、其弟苏辙一同赴京(今河南开封)参加科举考试。途中,他们经过洛阳并在那里稍作停留。正是在这春意盎然的洛阳,苏轼目睹了垂杨掩映红楼、小池轻浪如篆的美景,触景生情,回想起了与妻子王弗的美好时光,于是写下了这首《一斛珠·洛城春晚》。
王弗是苏轼的结发妻子,他们于宋仁宗至和元年(1054年)结为夫妻。虽然这段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但两人婚后琴瑟和鸣,相亲相爱。王弗不仅容貌俏丽,还知书达礼,对苏轼的为人处事也帮助良多。然而,命运多舛,王弗在婚后11年(1065年)因病去世,年仅27岁。
此外,《一斛珠》这个词牌名也大有来头,它源于唐玄宗与梅妃的爱情故事,本身就带有一种悲情的韵味。苏轼选择这个词牌名,既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妻子无尽的相思,也是为了说明他和妻子二人情真意切,自然是不会发生如此悲剧的。
图片
词作赏析:
一、洛城春色里的少年心事
"洛城春晚。垂杨乱掩红楼半"开篇即是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。洛阳的春天来得晚,杨柳枝桠肆意生长,遮住了半座红楼。这个"乱"字用得极妙,既写垂杨的纷乱,又暗喻少年心绪的纷扰。此时的苏轼正经历着人生第一次远行,他带着新婚妻子王弗的叮咛,从眉山老家赴汴京赶考。
"小池轻浪纹如篆"波纹如篆书,这个比喻既符合苏轼书法家的身份,又暗合他后来"我书意造本无法"的创作理念。水面细浪被比作篆书笔意,将自然景象与人文修养完美融合,这正是宋代士大夫"格物致知"精神的具象化表达。
"烛下花前,曾醉离歌宴"七字,浓缩了新婚燕尔的甜蜜时光。据《亡妻王氏墓志铭》记载,王弗"终日不去"地陪伴苏轼读书,甚至能在他遗忘时背诵经典。这种灵魂伴侣式的婚姻,在"父母之命媒妁之言"的宋代堪称异数。苏轼在此处用"醉"字,既指酒醉,更暗喻被幸福沉醉的状态。
图片
二、风流云散与关山情长
"自惜风流云雨散"一句,常被后世误解。若结合苏轼与王弗的真实关系,便知这里的"风流"绝非世俗意义上的放荡,而是指两人"敏而静"的精神共鸣。王弗不仅是妻子,更是苏轼的第一个学术伙伴,这种基于智力平等的爱情,在封建时代具有突破性意义。
"关山有限情无限"的对比,展现了少年苏轼的哲学思考。当时的洛阳到汴京,不过数百里路程,但在诗人心中,地理距离成了考验情感的试金石。这种将有限空间与无限情感对举的手法,预示了后来"大江东去"中"千古风流人物"的时空观。
末句"目断西楼燕"堪称神来之笔。西楼在诗词中常指女子居所,而"燕"既是候鸟象征离别,又暗合王弗"身轻如燕"的倩影。这个意象的选择,既符合苏轼"诗中有画"的创作理念,又与他后来"燕子楼空,佳人何在"的悼亡词形成互文。
图片
三、天才的初恋启示
在文学史上,《一斛珠》的价值远超普通情诗。它是苏轼第一次用文字定格的私人情感,这种"私人写作"比后期"以诗为史"的宏大叙事更具人性温度。当我们对比他后来写给王朝云的《西江月》,会发现早期的情感表达更为直接热烈,少了些禅意化解,多了份少年真率。
苏轼与王弗的婚姻,打破了古代"夫妻之爱是客观义务"的传统,建立了"以互爱为前提"的新型关系。这种突破,在"饿死事小失节事大"的理学时代,无疑具有启蒙意义。
站在洛阳城的垂杨树下,19岁的苏轼或许不会想到,他随手写下的这阕小令,会成为解读其精神世界的密钥。这里既有"烛下花前"的温柔缱绻,也埋藏着"待君重见"的永恒期待。当我们今天重读《一斛珠》,看见的不仅是一个少年的相思,更是一个伟大灵魂最初的情感震颤,那是所有天才都会经历的,用纯粹情感撞击世界的第一声回响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公司最靠谱三个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